異位性皮膚炎----淺談 & 外用藥
異位性皮膚炎,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,主要原因是皮膚屏障的異常合併免疫吸統的失調,不會傳染,無法根治,但經過適當的治療,可以控制在不影響生活的範圍。
另一個常見的名詞,「濕疹」,是一個籠統的泛稱,指皮膚出現續發性皮疹、乾燥、搔癢、紅腫、脫皮、起水泡等症狀,包含異位性皮膚炎、接觸性皮膚炎、富貴手、汗皰疹等等。
異位性皮膚炎屬於一種過敏疾病,與氣喘、過敏性鼻炎併稱過敏三兄弟。過敏體質與遺傳相關,父母都有異位性皮膚炎,小孩81%會有異位性皮膚炎,父母只有一位有異位性皮膚炎,小孩59%會有異位性皮膚炎。有過敏體質的人,最早發病的通常是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,有一半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在一歲前發病。接著在學齡期開始氣喘,接著是過敏性鼻炎,若能在兩歲前控制好異膚,減低免疫風暴,之後的氣喘和過敏性鼻炎也會減輕其發生率與嚴重程度。
異位性皮膚炎的特色主要是奇癢無比,癢造成搔抓,皮膚常會呈現乾燥、脫屑、龜裂、紅疹、搔抓痕結痂,或組織液滲出。其發病主要有三個關鍵
皮膚屏障破壞:.
聚蛋白(filaggrin)的基因突變,造成皮膚角質層功能缺失,無法有足夠保護,皮膚因而容易流失水份而乾燥脆弱。細菌與過敏物質入侵:
表皮的常見菌,於其分泌毒素,空氣中的灰塵、塵蠻、黴菌等等入侵皮膚。吃進去的帶殼海鮮、人工添加物、牛奶或雞蛋蛋白等等也會透過血液到達皮膚加入戰局。
免疫系統過度反應
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、白血球等一起聚集抵抗異己,產生發炎物質,造成局部的發炎,引起皮膚紅疹搔癢。若此時沒有加以控制,免疫風暴就會漸大,甚至產生自體面免疫反應,也就是免疫系統開始對抗自己的組織,症狀就會更難以控制。
異位性皮膚延的治療,無論是中醫或西醫分為外用和內服。
皮膚的部分,除了消炎、殺菌,最重要的就是重建皮膚屏障。唯有先替損壞的皮膚建立良好的內外分離,這個惡性循懷才會終止。
外用治療區分如下:
保濕:
從乳液、乳霜、凡士林、油膏、濕敷、油浴,這些都是利用足夠的油脂來為皮膚做一個屏障,漸少水分散失,隔絕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刺激,幫助皮膚自我修復。另外像是尿素藥膏、紫雲膏也是利用幫助皮膚修復屏障。這類產品是最基本的保養與治療,有異位性體質的人應常時注意自己的皮膚,稍有乾燥,即刻使用。
使用時應該依照皮膚乾燥的程度與天氣來選擇調整劑型,若是使用不夠油的產品,會效果不足,但是若是太稠,又容易阻塞毛孔,因此就算是同一位患者,也應隨天氣及皮膚狀況調整使用。
應在沐浴後,擦乾身體,但皮膚尚未完全乾燥時立即使用,保濕效果才會好。
紫雲膏出自明朝《外科正宗》,蜜蠟和麻油構成的油膏可以保濕皮膚,紫草可以涼血解毒、消炎止癢,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皮膚修復。
消炎:
發言嚴重的患處分成乾的、濕的兩種。
大部分的傷口是乾的,換處可能呈現紅疹、乾裂、脫屑,可以使用油膏類的藥物,既消炎又保濕,像是類固醇類藥膏、黃連膏、苦參膏等。另外,針對嬰兒,大範圍全身性的膚疹,也有清熱解毒的複方中藥浴,可以使用。
若是組織液較多的濕傷口,則須先收乾傷口,如果用油膏,會封住組織液,變成細菌滋生的溫床,容易造成感染。常用的三黃粉,黃連黃芩黃柏三個藥物都有消炎殺菌的功能,藥物做成的細粉可以收乾傷口的組織液。
光照:
針對較嚴重的換處,西醫也會使用光照療法,利用特定的波長光照射,可以有效減緩皮膚發炎、調節免疫、止癢與抑菌。
內用的部分
- 西藥:輕微局部的異位性皮膚炎,通常使用外用藥物即可,但是較大範圍或嚴重的皮膚炎,或是使用外用藥膏仍無法控制者,通常就會建議合併使用抗組織胺、類固醇或抗生素。若是需要使用到類固醇或抗生素,請務必尊崇醫囑,服用足夠時間,漸進減藥,切記自行停藥。
- 中藥:依照體質,調整用藥。介紹於另一篇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