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說我『溼氣』重,怎麼改善?
在台灣,很多朋友去看中醫,都會得到這個診斷,就是『身體溼氣太重』。究竟為什麼台灣人那麼容易溼氣重呢?為什麼那麼多不同的疾病或症狀都和溼氣有關呢?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體質?
常見身體溼氣重會有的症狀包括:疲倦、昏沈、覺得身重、頭悶重、抬腿好像千斤重、變天時關節酸痛、胃口差、脹氣、大便軟黏味酸、口氣重、舌苔厚、容易有痰、白帶多、月經腹酸悶、皮膚疹子、蚊蟲叮咬容易潰爛發炎、汗多等等。
濕氣有幾個特性
濕為陰邪
停滯的屬陰,流動的屬陽。所以濕容易停留、阻塞氣血的運行,讓人覺得悶、消化停滯,在本來就氣血容易阻滯的關節造成酸痛。陰邪傷陽氣,尤其容易傷脾氣,造成胃口差、大便軟爛味酸等等。
濕性重著
所以讓人覺得『重』。
濕性黏滯
黏滯的東西難清乾淨,所以病情常反反覆覆,纏綿難愈,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,尤其是平常的生活保養更顯重要。
濕性趨下
比較常發生在身體的下半部,但也不代表不會發生在上半身。
濕的來源
濕的來源分為環境的和吃進去的,
環境中、氣候的濕首當其衝的影響著身體,台灣的氣侯濕悶,也是造成溼氣體質的一大因素。若是住在山腰、山腳、溪水邊的環境,濕氣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。除了開除濕機,要避免『汗出當風』,就是流汗吹風,流汗或洗完熱水澡,毛孔打開散熱,這時若是吹風、淋雨或是泡冰水,很容易寒濕就會進入身體,造成疾病。 同理,其實我們也可以透過發汗、流汗來排除濕氣,因此夏天建議還是少吹冷氣,要讓身體流流汗,有益身心。
吃進去的,例如不好消化的糯米、香蕉等黏膩難消化的東西,或是糖、油,都是容易堆積在身體內造成溼氣的食物。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,尤其是小孩,其實是糖,『精製糖』,飲料、糖果、布丁、果凍、蛋糕等等。油,尤其是不好的油,對身體的影響也大,都應盡量避免。
濕氣無所不在,但有人會生病,有人卻不會,『脾』的功能影響很大。脾,像是身體的除濕機,幫忙把濕氣排除,因此『脾』不好的人,濕氣就不容易排除。
要如何知道自己的『脾』狀況好壞呢? 中醫的脾,大致上指的是消化功能,把身體接受到物質分成有用的,分配營養全身,沒用的透過流汗、大小便排出身體。平時可以透過觀察大便來分辨『脾』的功能是否良好,大便應該要是順的、軟的、成形的,若是大便常黏黏的、糊糊的、散散的就表示脾的功能失常。
若是脾胃、消化系統功能失常,生(生菜、生魚片)、冷(冰飲、冰淇淋、冰棒)、寒性(西瓜、椰子、火龍果等)的東西就要少吃,這些食物會讓體內除濕機的功能更加減弱,濕氣更難排除。
最困難的就是『濕熱』體質了,熱的體質應該要吃點涼的,但是涼性的食物又會讓脾胃功能更差,濕氣更難排除。這時後會建議,可以吃涼性的蔬菜,烹飪時搭配薑絲。
像是絲瓜、冬瓜、蒲瓜都有利水清熱的作用,另外像是黃瓜、苦瓜、蓮藕也都有清熱效果,且不會加重濕氣。
總結,濕氣重的體質
1.禁 生、冷、寒性水果
2.禁甜、油、糯米、香蕉等黏膩難消化
3.適當運動,適度流汗
4.忌流汗吹風,夏天進出冷氣空間記得擦汗,加件薄的連帽外套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