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貼,貼什麼?
三伏貼越來越為人所知,一到夏天四處都是廣告,儼然成為一種流行,但你真的知道你在貼什麼嗎?
三伏貼是什麼?
關於三伏貼的原理,在古書或現代論文都無詳細的論述,對於大家的疑問,以下是我最常解說的內容:
過敏體質,尤其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,中醫認為是體內有痰飲,所謂的伏飲、伏痰。當遇到外在風寒濕時,誘發體內的痰飲,所謂內外受敵、裡應外和、外邪引動伏痰,於是發出症狀,像是咳嗽、喘鳴、鼻水、噴嚏.....。除溼的方法之一就是流汗。
炎熱的氣候,身體為了散熱,腠理會打開(身體的毛細孔會張開、微血管會擴張),這時候身體裡平時循環較差的地方也會變好,就可以帶出平常躲在此的痰飲。因此,我們就在天氣最熱的時候,用溫性刺激的藥材打成粉末,加薑汁做成藥餅(類似中藥黏土的概念),敷貼在皮膚相對應器官的穴位上(肺俞、風門、脾俞、腎俞等),將這些部位的痰飲代謝出來。
利用天氣的熱、和藥物的熱,帶出身體平常不易清除到的痰飲。
三伏貼= 在三伏天的日子 + 中藥穴位敷貼
三伏天
戰國時期《陰陽書》:「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,第四庚為中伏,立秋後初庚為後伏,謂之三伏。」
古時候是用天干地支來計日的,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......,六十日後再從甲子記起。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,可能是庚午、庚辰、庚寅.....,第三個有庚的日子,是初伏。第四個有庚的日子是中伏。立秋後第一個有庚的日子是後伏。三伏天通常是陽曆的七月十幾號到八月二十號附近,每年稍有出入。
古人認為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。雖然夏至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但是除了太陽直射緯度,季風和陸地放熱等等因素,導致夏至雖然是白天最長,但確不是最熱的時刻。中國大陸有許多氣候相關的論文,觀察結果發現,這段日子的平均氣溫、高溫日等等都是一年中最高的。
穴位敷貼
利用發泡刺激性之藥物在特殊穴位進行的貼敷療法,又可稱之「天灸」,最早可溯源至《五十二病方》。而現代三伏貼最早的雛形源自 《張氏醫通 ‧ 卷四 ‧ 諸氣門下》是用來治療氣喘的。
《張氏醫通 ‧ 卷四 ‧ 諸氣門下》
「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, 有應有不應。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塗法, 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,延胡索 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半兩,共為細末,入 麝香半錢,杵勻。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 等穴,塗後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。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後塗一次,如此三 次,病根去矣。」
三伏貼的實際療效
國內外目前可搜尋到共數十篇論文、幾千人的統計都證實療效是顯著的。
氣喘病人在三伏貼後,無論是血液中的免疫因子、肺功能測試、病人主觀症狀、還有門診利用率,都能得到改善。
多篇論文也觀察到,過敏性鼻炎的症狀、生活品質、睡眠等等也都在三伏貼後改善。
三伏貼的療程
- 於每年三伏天期間,敷貼三次。每次都是由中醫師敷貼,回家時間到自行取下。
- 一年貼三次,每次間隔7-10天。最好連續貼三年。
- 若是連續貼三年後,仍有症狀者,依然可以繼續每年敷貼,來做保養。
連續貼三年的建議來自一篇發表於美國<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>的論文。此篇論文共有430位氣喘患者完成連續三年的敷貼,每年做問卷調查,發現一年比一年感到有效的人數比例上升,連續貼三年後,有80%的人都感到氣喘有改善。
有的人並不會在第一年的敷貼感到症狀改善,所以建議至少貼三年來觀察療效。但也沒有論文統計做更多年的敷貼會有什麼反應,臨床經驗上也不會有副作用,因此若已敷貼超過三年者,仍有症狀,依然可持續敷貼。
除了氣喘、鼻過敏,還有什麼疾病也可以貼三伏貼呢?
屬於寒性的痛經、氣象預報台似一變天就痛的關節、特別怕濕冷的體質....
這些都是經驗上也可以利用三伏貼治療的疾患,只是敷貼的穴位會不同,若您也備受困擾,也可以嘗試看看三伏貼喔!!
三伏貼注意事項
大部分人於敷貼處會有局部發紅、發癢、燒灼感。
如有刺痛不能忍耐的疼痛,可能有輕微發泡情況,可提前取下。
敷貼當天不吃冰冷、辛辣刺激、發物 (帶殼海鮮、筍、芒果、香菜等)
貼敷當天不洗冷水澡,避免對敷貼部位吹電風扇、空調
每次敷貼間隔7-10天
一歲以下、孕婦、發燒、有急性感染者,不建議敷貼
參考資料
張瓊心,張心寧,黃澤宏,葉沅杰:三伏貼之文獻回顧與實證醫學研究。中醫藥研究論叢2017;20(1):67-82。
Wu Xiaqiu, Peng Jin, Li Guoqin, Zhang Wei, Liu Guangxia, Liu Baoyan: Efficacy evaluation of summer acupoint application treatment on asthma patients: a two-year follow-up clinical study.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. 2015; 35(1): 21-27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