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育兒的飲食觀



一句話概括了中醫對於兒童的飲食建議。跟你想的一樣嗎?

作為一個爸媽,最常擔心給小孩吃的量不夠,吃的不夠營養,但是老祖宗好像不是這樣想。


吃溫 吃軟

脾喜溫而惡寒。胃喜清而惡熱。  ---明 萬全<幼科發揮。調理脾胃>


飲食消化功能概括在中醫講的「脾胃」。我們若能順應著脾胃的喜好來飲食,它的功能就會比較正常。


「脾喜溫而惡寒」,這裡的溫有兩個層面,溫度的溫、和食物屬性的溫。若經常過食寒涼會傷到我們的脾,影響到消化功能。(但也不是完全禁止吃寒性食物,炎熱夏天依然可以吃點瓜果消暑,上火的人也應該吃點寒涼屬性的食物。原則是不要空腹食用。)


「胃喜清而惡熱」,食物要清,不要太過太重的辛香料、油炸等重口味的食物。過重的口味容易引起胃火,容易有飢餓感,一直想吃東西或是胃酸逆流。

吃少

小兒脾常不足,尤不可不調理也。調理之法,不專在醫,唯調乳母,節飲食,慎醫藥,使脾胃無傷,則根本常固矣。

明.萬全<幼科發揮>


"四時欲得小兒安,常要三分飢與寒。但願人皆依此法,自然諸疾不相干。"

"疏不知忍一分飢,勝服調脾之劑。"

元 曾世榮 <活幼心書> 

小兒臟腑嬌嫩,飽則易傷。

元 朱丹溪 <丹溪心法>



幼兒的飲食照護上面,幾乎所有醫家都提到的是"節"。

不是要吃很多蛋白質、吃肉、喝牛奶...,反而是要"節"。「節,限制、控制、約束。」(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) 就算是在過去物質相對缺乏的時代是如此,更遑論現在這個物質氾濫的年代。


因為骨齡稍微超前,身高增長緩慢的青少年來就診諮詢轉骨湯。問診得知他因為免疫的疾患正在服用奎寧,也有濕疹、鼻過敏、常頭痛等狀況,媽媽因為希望他長得好,覺得平時太過勞累所以常常煮牛肉、喝雞精。除了開立了清熱、理氣的藥物,也請他們不要再喝雞精、少吃牛肉。一個月後,長高速度比原本快了不少,過去一年每三個月長不到兩公分,這一個半月就長了2公分。


中醫兒科專家江育仁:『脾健不在補,貴在運』。腸胃重要的是保持通暢,若我們時常給予過多的飲食,讓腸胃超負荷的工作,則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會漸漸變差。而中醫“若要小兒安,常保三分飢與寒”與現代研究發現人在有點餓,血糖偏低時,會刺激生長激素分泌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而飲食的節制方面,最需要注意的還屬「肥甘厚味」或稱「高粱厚味」。肥,肥美的肉,過多的油脂;甘,甜食;厚味,重口味的食物,辛香料多、辛辣、油炸等等。高通膏,也只油脂重的肉類;粱,只精緻的糧食。


素問:「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」「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。」


若是肥甘厚味吃多了,容易胖、也容易產生火氣,也容易生"疔瘡",身體容易發炎。


那究竟一個小孩要吃多少才是比較剛好呢?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的飲食我的餐盤


都要吃

"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"

"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蔬為充,氣味和而服之,以補精氣。"

<黃帝內經>


華人很喜歡“吃補”常常喜歡吃藥膳,用中藥進補。但要滋養人身的氣血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是飲食。好好的吃食物,人的氣血就可以均衡、充足。青少年也是一樣,與其吃轉骨湯,不如先好好的檢視平時的飲食,足夠的飲食,良好的吸收,氣血就能夠充足,不需要依靠藥物(中藥也是藥)。


『地食人以五味』,地上長出養出的各種食物,食物有其不同的味道,大地就以這五味食養人。


"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蔬為充,氣味和而服之,以補精氣。"

  • 人若受外邪,風寒暑溼燥火,需要吃藥。(平常沒事不用吃藥)
  • 人要長養,需依靠五穀。五穀類澱粉是最重要的基礎。(飯跟蔬菜一樣多(比拳頭多一點)
  • 樹上的果實,能夠給予幫助,幫助身體修復、恢復元氣。(每餐水果拳頭大)
  • 肉類作為益助、補益,所謂的「血肉有情之品」能填精益血、滋補強壯。(蛋豆魚肉一掌心)
  • 蔬菜含有各種維生素能填滿、充足、完備身體健康。(菜比水果多一點)
  • 各種食物氣味(酸苦甘辛鹹)不同,若我們能平均攝取,或是依我們的身體狀況偏差來調整服用比例,則可以補到我們身體的精氣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吳佳玟 醫師 個人簡歷 門診時段

中醫轉骨,轉什麼?

醫師說我『溼氣』重,怎麼改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