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胖的中醫觀點
肥胖是一種慢性病
「小時候胖就是胖。」
世界肥胖聯盟(World Obesity Federation)指出全球的過重人口數將在2025年上升至27億人。根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,我國103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9.0%及28.8%。依據世界肥胖聯盟調查結果,台灣兒童過重及肥胖率與OECD 33個國家相比,臺灣男童排行第6,女童排名第12。
肥胖不只會傷害兒童的健康,造成早發性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脂肪肝、性早熟等等,更有5-6成的肥胖兒童會變肥胖成人。
以成人的標準來說,BMI≧24為過重,≧27是輕度肥胖,>30是中度肥胖,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。依據2013-2016年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,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.4%(男性為53.4%,女性為38.3%)。
成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,會造成的健康危害包括代謝症候群、心腦血管疾病、肝腎疾病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等。
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
(1)腹部肥胖:男性的腰圍≧90cm(35吋)、女性腰圍≧80cm(31吋)。
(2)血壓偏高:收縮壓≧130mmHg或舒張壓≧85mmHg。
(3)空腹血糖偏高:空腹血糖值≧100mg/dL。
(4)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:≧150mg/dL。
(5)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:男性<40mg/dL、女性<50mg/dL。
以上五項組成因子,符合三項(含)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。
體重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生活型態,「健康吃、歡樂動、天天量體重」。
中醫如何看待肥胖與代謝症候群
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。 吃進去的食物裝在胃,並進行初步的消化。脾則負責將營養精微物質吸收,並輸布到各器官組織以發揮作用。
<靈樞。師傳>
胃中熱則消谷,令人懸心善飢。
人體的血糖低了,需要熱量,就會肚子餓想吃東西,吃夠了就會飽了,飽了就不想吃了。如果這個機制是正常的,就不會攝食過量,造成肥胖。
但是如果有胃火(胃中熱),那就會不正常的一直餓一直想吃。
那胃熱是怎麼來的呢?
<素問。奇病論>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;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1.造成「中滿」的首要原因就是”吃太多”,超過了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2.「甘者性緩不散」,吃甜的讓消化變慢,造成中滿。
3.「肥者令人內熱」,吃肥肉(高油脂的東西)會助長陽氣,陽氣不能外散就變生內熱。
4.身體活動太少,脾不散精,營養沒有辦法輸布全身,堆積中焦,集結成膏(身上的肥肉)。
<呂氏春秋.盡數>”形不動則精不流,精不流則氣郁。”
5.先天或年老體質虛弱,脾氣不足,就算正常飲食也消化代謝不掉,因而推積、中滿。
<素問.調經論>
帝曰:陰虛生內熱柰何。歧伯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6.緊張或壓力導致肝氣郁滯,肝木伍土,中焦脾氣不運,營養精微物質積聚體內。
脾的運化無法發揮,中滿生內熱;或是過食膏粱厚味,導致內熱,內熱或是稱為胃火就會讓我們超出身體需求的食用過多的飲食物。
依照中醫觀點,我們應該如何改善肥胖體質呢?
1.飲食要節制,不可吃超過脾胃能負荷的量。
2.少吃甜、少吃肥、少吃重口味。這三樣東西都會造成「中滿內熱」,引發胃火。
3.適當的運動,可以幫助營養的輸布,避免在積聚中焦。運動也能紓壓,幫助肝氣疏泄,避免因壓力而造成的暴飲暴食或影響脾氣散精的作用。
參考資料
●衛生福利部--- 肥胖是慢性疾病! 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是最佳處方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3796-42429-1.html
●衛生福利部--- 響應世界肥胖日 三成小孩過重或肥胖 7撇步戰勝兒童肥胖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2632-14676-1.html
●脾癉新論--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認識及治療 / 仝小林主編.-- 北京:中國中醫藥出版社. 2018.12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