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改善睡眠,促進早餐食慾

為什麼無論準備多豐盛、又多變的早餐,我的小孩就是沒胃口?

中醫『開脾』如何改善食慾?

  晶晶是個5歲的女孩,大眼睛咕嚕嚕,聰明伶俐,但是個標準的仙女---只吃一點點飯都不會餓。  不是只有飯,對大部分的食物都沒有興趣,一餐飯一個小時以上起跳,就算整天都沒吃什麼東西,依然不會餓,假日整天戶外活動,結果累的睡著了,又錯過一餐。爸媽每天最痛苦的就是用餐時間,大眼瞪小眼,都高血壓了。更令人煩惱的是,晶晶因此身高體重都不足,還被學校發通知建議至醫院檢查。阿嬤知道之後,建議晶晶的爸媽可以帶她去看中醫、吃點中藥開脾。 「開脾」是什麼?有什麼用? 中醫的五臟中,「脾」主管人的消化和吸收。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成長發育都根本於「有足夠的氣血」之上,而透過對食物的消化吸收,就是補充氣血的重要方法之一,所以脾又稱為「後天之本」。 而「開脾」就是調理腸胃、幫助消化吸收,補足了氣血,進而可以促進成長發育。 為什麼不是「補脾」而是開脾呢? 我們常說吃補,補肝、補腎、補氣、補血......,但為什麼說到脾,我們就不補了呢?說到腸胃,就變成「調腸胃」,不補腸胃了呢? 因為消化道就像一條生產線,吃下的食物就像原物料,經由產線的加工後,變成人體可以吸收組織可以利用的營養素,送到全身。對產線來說,重要的是「流暢」,若是補了太多,反而無法消化,容易出問題,最後當機阻塞、全面停擺。  脾主運化,統管消化、吸收和部分的代謝,執行任務時與屬於「六腑」的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共同合作。所以中醫說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<黃帝內經>說:「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」。 那中醫如何開脾呢? 保持消化道的通暢是很重要的,所以中醫會先看看有沒有大便不通暢、吃太多食積、脹氣等等的問題。接著看看脾胃是缺什麼所以沒辦法好好工作,是氣虛所以腸子無力蠕動,還是陰虛缺乏滋潤所以通行不暢。藉由中藥一面幫助消化道通暢,一面把缺的部分補足,腸胃這條生產線就能夠再好好工作了。 我們也不用擔心是否要一輩子依靠藥物。小孩子正在長大,當我們給予脾胃良好的支持,它就能吸收利用更多的營養,產生更多的氣血,就會成長得更好,功能就會進步,如此良性循環一段時間後,再搭配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保養,就能夠慢慢減藥,靠自己的力量運作了。 平時生活上該注意哪些事項呢? 「節飲食」 小孩因為正在長大,身體需求的營養和熱量相對較多,但是腸胃的功能並沒有跟上,若吃得又快又急又雜,常常一個不小心就吃過頭,超過能力所及,久...

肥胖的中醫觀點

圖片
肥胖是一種慢性病 「小時候胖就是胖。」 世界肥胖聯盟(World Obesity Federation)指出全球的過重人口數將在2025年上升至27億人。根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,我國103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9.0%及28.8%。依據世界肥胖聯盟調查結果,台灣兒童過重及肥胖率與OECD 33個國家相比,臺灣男童排行第6,女童排名第12。 肥胖不只會傷害兒童的健康,造成早發性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脂肪肝、性早熟等等,更有5-6成的肥胖兒童會變肥胖成人。 以成人的標準來說,BMI≧24為過重,≧27是輕度肥胖,>30是中度肥胖,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。依據2013-2016年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,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.4%(男性為53.4%,女性為38.3%)。 成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,會造成的健康危害包括代謝症候群、心腦血管疾病、肝腎疾病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等。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(1) 腹部肥胖 :男性的腰圍≧90cm(35吋)、女性腰圍≧80cm(31吋)。 (2) 血壓偏高 :收縮壓≧130mmHg或舒張壓≧85mmHg。 (3)空腹 血糖偏高 :空腹血糖值≧100mg/dL。 (4)空腹 三酸甘油酯偏高 :≧150mg/dL。 (5)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:男性<40mg/dL、女性<50mg/dL。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, 符合三項(含)以上 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。 體重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生活型態, 「健康吃、歡樂動、天天量體重」 。 中醫如何看待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。 吃進去的食物裝在胃,並進行初步的消化。脾則負責將營養精微物質吸收,並輸布到各器官組織以發揮作用。 <靈樞。師傳> 胃中熱則消谷,令人懸心善飢。 人體的血糖低了,需要熱量,就會肚子餓想吃東西,吃夠了就會飽了,飽了就不想吃了。如果這個機制是正常的,就不會攝食過量,造成肥胖。 但是如果有胃火(胃中熱),那就會不正常的一直餓一直想吃。 那胃熱是怎麼來的呢? <素問。奇病論> 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;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 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 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 1.造成「中滿」的首要原因就是 ”吃太多” ,超過了脾胃的...

我的小孩需要喝轉骨湯嗎?

圖片
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的小孩在轉骨,所以也只有台灣的父母有這個疑問。 健康就會長得好 如果小孩身材矮小,抽血後發現明顯的生長激素缺乏、甲狀腺素不足、缺鋅、缺鐵、缺鈣等等,那我們就缺什麼補什麼,通常孩子的生長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。 但是很多時候,大部分的小孩,目前醫學可以檢查的項目都是正常的,但卻長不好,或是想要長得更好,就會來尋求中醫的協助。 關於身高的問題,我們要回到根本原則, 「身高是健康的附加價值」 ,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好的身高。 氣血陰平陽密就是健康 中醫講氣血,中醫的健康是氣血要 「陰平陽密」 。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氣血就是身體的能量和物質。「陰平」,就是講內在的氣血(能量和物質)要流動順暢、均勻分布。「陽密」指的是外在氣血不能外流耗散,要固守。 若是氣血陰平陽密,則身體就不會有太多的毛病,就算一時被傳染感冒、受風寒、吃了不潔的食物等等,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,身體也都能很快的復原。若你的小孩平時就是這個樣子,表示他的生活型態是均衡適宜的,因此也會長得不錯。 若是身體常常有不同的到小毛病,舉凡腸胃不適、睡眠問題、手腳冰冷、頭痛肢痛等等,也就代表的著身體的氣血有狀況。 中醫是透過調整氣血的方式,讓氣血回到陰平陽密,身體就會自然恢復健康。而這個同時,身體的各方面會一起變好,孩童的生長狀況就會回到遺傳該有的表現。 把握發育期調整體質,事半功倍 說了半天,那轉骨呢? 凡事都有慣性,若我們的身體氣血有偏差,我們必須有決心改變生活型態、壞習慣,並且配合中醫調理,通常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,我們的身體才會恢復健康。但是人有三個時期,是身體本身就有比較大的變動,因此 中醫調理起來就會事半功倍---青春期、產後坐月子、更年期。 因此,若是你的小孩,平常就有不少毛病,又常生病、嚴重、不容易好等等,那麼好好把握青春期這段時間的調理,可以幫助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有更健康的身體,也同時可以幫助這段快速生長期可以長得比較好。 若是你的小孩一直都是很健康的,吃好睡好沒煩惱,不常生病,生病了也很快就好。那一定是平常的生活型態,不管是飲食、睡眠、身心的活動等等都是很適宜,通常生長的狀況也就會很符合遺傳的結果。這種小孩也就不需要轉骨,只要繼續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就可以了。

診間常見的小孩飲食問題,或許解法在廚房?

現在的父母雖然忙碌,仍然注重孩子健康,但有些時候卻「矯枉過正」。 養生不過三件事,吃飯、睡覺和(身心)活動。 飲食對於健康的影響佔了很大一部分,小孩的健康問題也常來自於飲食。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臨床上的所見心得。 1.沒有加足夠的鹽 媽媽:他(小孩)都挑食,只喜歡吃肉不吃菜 醫師:是喔,(望向小孩)你可以告訴我你不愛吃菜的原因嗎? 小孩:菜都沒有味道阿! (醫師眼神望向媽媽) 媽媽:平時都是阿嬤煮飯,阿嬤有三高,所以都煮得很清淡。 以前大家都吃得比較重口味,所以常見衛教文章都強調高血壓不要吃得太鹹、嬰兒腎臟功能還沒發育完全副食品不要加鹽.....。但是,別忘記嬰兒會長大,腎臟功能會成熟,食物沒有調味真的不太好吃,難怪小孩不吃。 食物加入適當的鹽巴不只會讓食物變鹹,還會增加食物味道的層次感,可以凸顯許多食材的鮮甜,加入適當的鹽巴對正常腎臟功能的小孩來說不會有傷害,卻可以讓他們吃進更多種類的食物,促進均衡飲食。 正確地說,也不是只有鹽, 各種天然的調味料,鹽巴、醬油、醋、香油、麻油、少許米酒、番茄醬、糖、中西式天然香料...等等其實我都蠻常交替使用的,運用各種天然的調味料賦予並增色食物中的酸甜苦辣。當人的味覺被滿足了,也比較不會一直想找重口味卻又沒營養的垃圾食物吃了。 2.沒有加足夠的油 便祕的小小孩或嬰兒中,若大便太硬,滋潤不足,大概就是水分或是油脂的攝取不足。常常在問診也會發現家裡吃的異常「清淡」。 適當的油脂對身體有許多好處,體內許多荷爾蒙的原料是油脂,神經的生成修復也與油脂有關,所以許多內分泌和腦部疾病都與油脂攝取有相關,有些疾病也會經由大量補充魚油而得到緩解。 其實, 除了高溫烹飪的油炸物對身體不好,適當的油脂攝取並不困難也不難吃,不須要用「喝油」如此激進的作法。像是小小孩便祕,常建議的就是滷肉的滷汁淋飯吃、雞湯排骨湯的油不要撈掉、雞皮魚皮不要特別去掉、青菜川燙再淋上油 ,是不是聽了都餓了呢? 有個妥瑞症的小女孩來到診間,媽媽說補充魚油和維他命b似乎症狀有減輕。但是詢問後發現,媽媽沒空煮飯大多外食,但注重健康時常買健康餐盒。現在許多健康餐盒是一滴油都沒有的,肉也大多是雞胸肉等較低油脂的部位,若是平常大魚大肉偶爾吃點健康餐中盒是好事,但對於正在發育中的小孩,油脂攝取不足也會造成其他問題。因此對於這位媽媽,我也建議服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以改善飲食的內容。 3.咬不動...

「脾胃」差會怎樣?要怎麼保養我的脾胃

 常見在 脾胃差孩童身上的毛病 1.吸收消化差,氣血不足造成太瘦小、手腳冰冷等等。 脾胃的功能差,可能食慾不好,就算吃的量正常可能也無法從飲食物(或甚至中藥、藥膳等補品)中攝去營養去充足氣血,小孩就會長不好。可能太瘦、氣色不好、頭髮不烏黑、皮膚乾燥、手腳冰冷等等。 2.溼氣重,容易過敏、白帶較多 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如果不好,就會有多餘的痰濕水飲(不同質地的溼氣)停留在身體裡面,這些無法正常排出的代謝廢物,身體就會想要消滅它,就會產生發炎,鼻子過敏、皮膚過敏等狀況。青春期接近初經來要來的時候,也會開始有較多的分泌物,或是月經來的不適。 3.女生容易月經週期短或是每次來天數多 女孩月經初來的一兩年週期或量不太規律是正常的現象,但如果脾的統血功能不良,則會傾向於有較多的出血,可能是月經量多、滴滴答答超過七天,或是是月經週期過短。較多的出血就消耗身體的氣血,影響生長。較頻繁的月經週期表示荷爾蒙的失調,也會影響生長。 4.小孩容易腳酸、坐姿不良歪七扭八 有時候小孩會莫名的叫腳痠,甚至痠痛到會哭、會影響睡眠,若是沒有明顯的外傷或過度運動,常常是身體的陽氣不足,脾氣弱,肢體累積過多的濕氣在肌肉,就會造成異常的痠痛。 脾主肌肉,天生脾較弱的小孩,肌肉張力也會較差(柔軟度較好)、肌肉力量不足,容易造成姿勢不良,能坐就不站,能躺就不坐,這部分可以透過後天的運動訓練改善。 平時如何保養我們的脾胃呢? 1.飲食量要節制 吃的過多,脾胃就過勞,長期下來功能就會變差。 詳見 中醫育兒的飲食觀 2.吃溫的食物 寒性食物要節制、生冷、冰涼的食物要節制,切記勿晨起、空腹、大量食用。 3.高粱厚味要節制 精緻的食物、油脂高的食物、甜食、調味重的食物要節制。 4.適當的運動和好心情 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腸胃蠕動。運動和好心情都可以幫助氣機調達順暢,幫助脾氣的運行。

中醫講的「脾胃」是什麼?

孩童相對大人有較多的腸胃問題;無論大小健康問題例如過敏,或是想要長高轉骨,常常會得到"這個我們要先(或是同時)調理脾胃"的答案。 ❓到底一般講的腸胃、中醫講的脾胃是什麼? ❓ 為什麼那麼重要,中醫怎麼老是愛幫小孩"調脾胃"呢?